特區的第一艘戰艦,誕生于始源16年。 從第一艘驅逐艦服役到現在,也就是始源82年,已經過去了60多年的時間。 事實上,星際時代的戰艦換代,并不會太快。 一款戰艦服役兩百年左右,都是正常的。 譬如索蘭托帝國,幾乎清一色的服役五百年以上的老艦,只要維護的好,照樣能用。 這其實沒什么好奇的。 驅逐艦或許不明顯,但如果是主力艦,就可以看的很明白。 一艘主力艦的建設,幾乎都在八年到十年之間。且不說耗費的資源,金錢,光時這建造速度,也不會太快的去淘汰舊艦。 特區或者還沒到這一步,宇宙之心就很明顯了,他們的戰艦退役封存時間,都大致在兩百年左右。 請注意,這只是舊艦退役,并不意味著新艦就需要換代,或許艦隊的官兵們接受的,還會是同一級的戰艦。 大約六百到八百年,才會啟動一次戰艦的換代設計,更甚至,在和平時期,可以更加延長一些,達到一千到一千兩百年。 當然,隨著十萬年宗教戰爭后,宇宙之心三足鼎立的局面,幾乎所有國家都進入了軍備競賽的局勢中,一千到一千二百年更新一代戰艦的情況,已經許久沒有國家試過了。 索蘭托帝國為何會使用的是老式戰👔🙉艦,甚至是舊艦。 這是因為,當年內戰的時候,正是宇宙之心各國進行新一級戰艦換代的時候。 而此時的蘭斯,正是內戰正酣,自然就錯過了。 取得勝利的德勒姆還好,在戰爭結束之后,奮起直追,基本趕上了宇宙之心國家的平均水平。 而流亡的索蘭托帝國可就慘了,因為撤離得太匆忙,戰艦方面的人才都被丟在了本星域,所以即便300多年過去,索蘭托帝國依舊還沒有建設主力艦的技術。 所以,如今的特區戰艦,從服役的情況來說,都還算是新艦,即便是最早建設的一批戰艦,也屬于正當服役的時間。 不過,所有戰艦都是特區第一次設計建造,或許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,好在反饋過后,都會在后續建設中進行微調。 例如,曾經的驅逐艦動力,就一直在不斷的進行改進。 這是隨著對粒子碰撞發生器的不斷研究而進行改進的。 這些小小的變化和微調,其實不足以說明什么。 最大的變化,還是在特區的軍事評估團從索蘭托帝國回來之后。 索蘭托帝國的戰艦,大多都是老式戰艦,還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嗎? 當然有! 且不說戰列艦,戰列巡航艦這些。只說母艦,就給了設計師們許多的驚喜。 其中最大的驚喜,就在于戰機上。 特區的戰機只有一種,那就是攜帶反物質導彈的戰機,攻擊模式十分的單一。 如果沒有戰艦的牽制,母艦獨自發起攻擊,戰機的損失會十分的巨大。 正是因為這一情況,母艦在艦隊中幾乎淪為一種輔助艦種,完全不能滿足方元及設計方寄予的厚望。 但是,這次前往索蘭托帝國,設計師們發現,原來宇宙之心國家的母艦戰斗,會有別樣的精彩。 宇宙之心國家的母艦戰斗機,分為兩種,一種是攻擊機,一種是轟炸機。 攻擊機實際上,就是一架攜帶一門有限能量主炮的戰機。拿索蘭托的母艦戰機來說,他們的攻擊機攜帶
的是180口徑的主炮,使用高壓儲能提供主炮能量,能在戰斗中發射50枚能量彈。 或許一架戰機看起來不多,但要知道,在艦隊會戰中,母艦戰斗群一次出動的戰機都是上萬架,這樣計算下來,攻擊可就顯得十分可觀了。 而且,攻擊機的主要目的,并不是殺傷敵艦,而是通過進攻牽制,拉扯敵人艦隊的戰斗陣型,從而給轟炸機以進場的空間。 宇宙之心國家的轟炸機,攜帶的炸彈都是相同的,這是十萬年宗教戰爭催化的結果。 這種炸彈,名叫奇點炸彈。 它并不是一種點殺傷的炸彈,而是一種面殺傷的炸彈,通過研究反宇宙塌縮到極致時,反宇宙爆炸膨脹的場景,模擬出來的奇點爆炸來進行攻擊。 這種炸彈爆炸牽扯的范圍可以達到近二十萬公里。身在其中的戰艦,都會遭受極致爆炸的牽引。 空間的扭曲會大量損耗防御護罩的能量,距離爆炸越近,牽引力越大。 如果是沒有能量護罩的驅逐艦,一枚這樣的炸彈就可以讓艦身扭曲變形,喪失戰斗力。 當然,這樣的轟炸,本身也是極其危險的,就算再有攻擊機的牽扯掩護,畢竟防御武器的反應時間實在太少。 所以對戰機的速度也有極大的需求,所以,轟炸機的速度也達到了二分之一光速。 有了這次的評估參觀后,回到始源星,第三研究院的人員們,就開始正式立項研究。🛤🗑他們的研究方向,正是索蘭托帝國的攻擊機和轟炸機,以及兩種機載武器:能量主炮與奇點炸彈。 不過,即便是覺得這兩種戰機的加入,可以極大的增加母艦編隊的獨立作戰能力,但原本的戰機,研究人員們同樣不打算放棄。 他們在模擬了許久后,得出了一個最優的方案,理論上比宇宙之心國家的母艦戰斗力還要提高近一倍。 這個配比方案是:攻擊機六個聯隊,轟炸機九個聯隊,導彈攻擊機九個聯隊。..\ 這樣的配合,可以形成一個更加立體的進攻體系。 畢竟在宇宙之心國家,只有牽制―突破的進攻模式。 而在特區的進攻體系中,不僅有牽制―突破,同時還有點―面攻擊體系。 導彈的點攻擊與轟炸機的突破后的面攻擊,也能形成互相牽制和進攻。 這樣的多攻擊結合,更能讓敵人的艦隊陷入腹背受敵的戰場中。 當然,特區第三研究所的研究員們,還有一些更大膽的想法,只是這些想法,還需要進行一些論證研究,才能得出具體的可行性方案。 這得益于研究用于導彈的小型化發動機和能量技術,才有了實施的可能。 同時,也有這些年來,對粒子碰撞發生器研究的進一步成果。 不過,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展開,距離這兩種戰機和武器的服役還有一段時間。 最起碼,按照艦隊發展的遠景規劃,這兩種戰機的服役,最快也是八年以后的事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