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靜的早晨,一陣又一陣的鑼鼓聲,伴隨著鞭Pa0聲,從遠方傳來,還是學齡小孩的我,嘴里還含著一坨未咀嚼完的米飯,等不及吃飽飯,就隨著聲音直奔到大街上,背後傳來媽媽的吼叫,「你給我回來,還沒吃完飯,你要去哪?」好奇心驅使著我跑到大街上湊熱鬧。街上人聲鼎沸,有秩序地,形成一條由人們組成的巨龍,穿梭在大街小巷里,原來是每年固定舉辦的廟會活動,「媽祖繞境」。承襲著百年傳統,在農歷三月的臺灣,是最熱鬧的一個月。在各地的大街小巷里,不時會出現這樣長短不一的遶境隊伍。我最喜歡跑到巨龍的頭,這里有一位先生,挨家挨戶地跟鄰居們打招呼,他是這個城市的特sE,總是x1引著路人的眼光,頭戴草帽,長長的胡須,手里拿一個鑼,不時的敲呀敲,「當、當、當…」逗趣滑稽的裝扮,是繞境隊伍的領隊,我們都叫他「報馬仔」,任務是為圍觀和巷弄里的居民通知,媽祖的遶境隊伍即將經過。「噗、噗、噗…」,報馬仔的後頭不遠處,突然幾聲長短不一的樂器聲,那是震威團的哨角聲,他們是媽祖婆的專屬樂團,成立於康熙年間的震威團,手拿長長的哨角,樂手使力的,吹出響徹云霄的聲音,長音短音交錯,不失雄壯威武的感覺。阿爸是震威團的一員,我也跟隨在阿爸的身邊,當起小小團員,隨著隊伍前進。當周邊的居民聽到哨角聲,就會🌥趕緊準備燃香,因為這代表著媽祖婆的遶境隊伍,即將抵達。整個繞境隊伍延綿超過一公里長,隊伍里還夾雜著一群又一群手里拿著香的信徒,虔誠的跟隨隊伍前進。整個隊伍人數或許超過上百人,熱鬧非凡。載著媽祖和神祉的轎子由幾位轎夫負責,一路揮汗如雨,也甘之如飴,因為這是一個神圣的工作,是令人驕傲的事。轎子在前進的同時,還不時地晃動,彷佛媽祖婆乘著這條巨龍,穿梭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,傾聽百姓們的聲音,為人民祈福。在隊伍里,會有兩尊高大的神祉,看到他們我總會不自覺的肅然起敬,他們是媽祖婆的保鑣,千里眼和順風耳。對還是小孩的我們來說,他們彷佛是巨人,令人害怕。
隊伍慢慢地一轎又一轎的經過。每一戶人家,都在家門口,擺上三牲素果,虔誠的敬拜。偶有信徒們,趴在地上,讓神轎從頭上經過,信徒們許下一個又一個愿望,這被稱為「鉆轎底」。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,各自的愿望,家人平安、事業有成亦或身T健康,每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故事,酸甜苦辣,各自知曉,我想媽祖婆也知道,對於Ai玩的我們,鉆轎底也很我們最Ai的活動之一,但是不是乖乖的趴在那,就…。這幾日是家里一年來最熱鬧的時候,除了擺上祭拜的供品外,晚餐時間,還會請來總鋪師辦桌,宴請周遭的親朋好友,我們這群小朋友,超Ai辦桌,因為這是一年里,難得可以品嘗總鋪師手藝的好日子。我最Ai的菜sE是魚肚羹,還有臺灣經🤗🛎🚈典酒家菜螺r0U蒜,這些傳統的好滋味,到現今的臺灣,還不一定能吃到。在這熱鬧的日子里,我們也不例外地從早玩到晚,甚麼數學、社會科學,都拋到九霄云外,跟著一群同伴,一起穿梭大街小巷,追尋著廟會的隊伍,湊熱鬧。家里時常會在隊伍經過的時候,提供轎夫和進香的工作人員休息。媽媽忙進忙出地招呼大夥們,遞上清涼的青草茶,簡單又好吃的小點心,讓大夥們能夠緩緩腳,放松放松。在繞境的隊伍里,一陣又一陣的鞭Pa0聲,一團又一團的煙,飄向空中,記得小時候,最喜歡追著鞭Pa0跑,炸轎是我們對媽祖婆的尊敬,隊伍離開後,會看到由鞭Pa0灰堆成的小山丘,很是壯觀。因為住在廟的附近,習慣鞭Pa0的聲音,一點都沒有對鞭Pa0有畏懼的心理。這是這一代與這一帶人的特sE。一整年的時間,只要聽到鞭Pa0聲,就知道有進香團來廟里進香,這變成一種生活的習慣。這一帶瘋媽祖的活動除了遶境以外,還有一個讓每一位小朋友都趨之若鶩的活動,「藝閣」,小孩們打扮成不同的神祉和仙童,組成一個又一個古典故事里的角sE,走在路上,為遶境活動增添一點可Ai的元素。這天我打扮成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條好漢,手里拿著武器,其實是一個小竹籃,今天不打仗,反而要給糖吃。小手抓著一把糖果,往路旁的人群里灑,原來吃糖可以帶來好運與平安。今天我不是尿尿小童也不是Ai神邱b特,是大家的好運天使。這樣的傳統,延續了百年,快到農歷三月的時候,就會看到每一戶的家長們趕緊幫著家中小孩報名,讓小朋友們T驗這樣一個傳統有趣的活動。
從小對媽祖繞境和廟會,總有著好奇的心。追尋著每一個神轎,數著每一個神轎,都能輕松地背出這是哪一位神祉的轎子。雖然長大離開家鄉,但每當農歷三月,都會撥出時間,回到家鄉,參與這一年一度的大盛事,因為這是我們這一帶人的回憶。帶著家人與小孩T驗繞境與傳統的文化。現在的繞境活動和藝閣也變得更多樣化,因為汽車的普及,小朋友不用再兩只腳徒步行走,可以坐在車上,撒糖果,糖果的種類也更多樣化了。繞境的隊伍多了電音的元素,還有電音三太子,x1引著眾人的眼光,這些活潑的元素,讓媽祖繞境活動變得更加有趣。文化的演進,不就是這樣嗎?現在看繞境隊伍,依然最Ai看領頭的震威團,因為震威團手里的哨角可是我阿爸制作💝🏠🍳的,阿爸離開震威團後,變身成為專門制作哨角的職人,堅持著傳統的手工技藝,一槌一槌地打出獨一無二的哨角,每年的一至二月是他最忙碌的時候,來自臺灣各地的廟宇,數十支的哨角,等待他的維修再造。他依然堅持著他的理念,一槌一槌的敲著,炙熱的火焰在身旁燒,幫這些損壞的哨角,做修補。經過他巧手的哨角,都能彷佛新作一樣。耳濡目染,我也學會如何制作哨角,成為阿爸得力的助手,承襲他的堅持,一起進入敲敲打打的世界。長期噪音的影響,已經重聽的阿爸,依然堅持這敲敲打打的工🖇🚐🌪作。家里的小小孩們,在這樣的環境長大,都變身為最佳的銷售員,跟在阿爸身邊,當起他的試音員,每每有人來到家里買哨角,就是小孩們的獨奏會。小朋友吹得出聲音的哨角,一定讓辛苦的團員們,不用太費力,這樣的堅持,一直是阿爸守護的理念。辦桌的活動依然存在,但已經不是每家每戶都會做的事,那段回憶中的手路菜也成為我們閑來沒事,尋找的傳統好味道。
延續著百年傳統的臺灣宗教盛事,一直到今天,已成為讓世界矚目,最重要的文化資產。現在的廟會,已經逐漸科技化,從過去在地民眾生活的一部分,透過電視、網路的轉播與推播,形成全民的宗教活動。每每都會聽到「三月👨📔🌓瘋媽祖」,可以想像這樣的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力。來自歐美、亞洲各國的旅客,在這段時間,都會來到廟附近的旅館,來段小旅行,并且一起感受臺灣的宗教魅力與活力。一些傳統的文化常常隨著時代的更迭,逐漸消失,守護著那僅有的文化,也成為我們無形的任務。致最敬Ai的阿爸。